“清明時節雨紛紛”,作為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不僅是祭祖追思的傳統節日,更是中醫養生的重要節點。此時天地陽氣升發,萬物清潔明凈,人體也需順應自然規律,調整身心狀態。今天,柳人醫中醫科將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四方面為您詳解清明養生之道。
飲食:多吃“柔肝健脾”之品
清明前后濕氣漸重,飲食宜“少酸增甘”以養肝健脾,宜食“柔肝健脾”之品:
◆ 薺菜:涼拌或做餡,清熱解毒,平肝明目。
◆ 山藥:補肺益腎,增強脾胃運化,推薦山藥芡實排骨湯。
◆ 菊花、枸杞:疏風清熱,泡茶或煮湯皆宜,如杞菊豬肝湯。
注意少食生冷海鮮及辛辣厚味,避免加重體內濕氣。
起居:春捂有度,防風護陽
清明晝夜溫差可達10℃以上,應遵循“上薄下厚”穿衣法:
◆ 頸部系條薄絲巾防風寒侵襲。
◆ 腳踝穿高幫鞋襪避免“寒從足生”。
◆ 居室每日開窗通風,擺放蒼術、艾葉祛濕避穢。
睡眠方面宜“夜臥早起”,晚上11點前入睡養肝血,清晨6-7點起床沐晨光。睡前用40℃熱水泡腳20分鐘,加少許生姜驅寒活血。
運動:踏青放風箏,疏通經絡
清明是“戶外養生”黃金期:
◆ 踏青:登山賞花改善心肺功能。
◆ 放風箏:仰頭遠眺緩解頸椎疲勞,奔跑促進循環。
◆ 八段錦:晨起練習“調理脾胃須單舉”“雙手托天理三焦”,提升中氣。
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宜,出汗后及時擦干避免受涼。過敏體質者注意佩戴口罩,防范花粉柳絮。
情志:疏解思念,莫負春光
清明祭掃易觸動情思,建議:
◆ 提前準備祭品流程,避免臨場勞累。
◆ 掃墓后參與踏青、植樹等轉移情緒。
◆ 居家可練習書法、香道靜心安神。
平日多聽角調音樂(如《春江花月夜》),多吃香蕉、巧克力促進多巴胺分泌。若出現持續情緒低落,可按壓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中點)疏肝理氣。
清明既是追思懷古的節日,也是重啟健康的契機。順應節氣調肝脾,飲食上“增甘少酸”,生活中 “動息結合”,情緒上 “豁達開朗”,就能讓身體如春日草木般舒展暢達。愿大家借清明時節,排出體內的 “濁”,迎來身心的 “清”,以健康的姿態擁抱生機勃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