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1日下午,由柳州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辦,體檢部協辦,營養科、心血管內科及風濕免疫科專家共同參與的世界肥胖日講座及義診活動在醫院第一學術廳順利舉行。
活動由體檢部主任涂強主持,副院長黎榮山博士作指導性發言。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李玉蘭在活動中講授了肥胖的定義、發生原因及危害、科學控制體重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多科協作在體檢部開設醫學體重管理門診的構想等。
實踐證明,科學合理的營養治療聯合運動干預仍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減重方式。而醫師、營養師、健康管理師三師共管,結合貼身隨訪是現在醫學體重管理的最佳模式。除此以外,專家還提倡在減重過程中采取減量節食法,避免體重急劇下降損害健康。
在活動現場,醫師接受了一些肥胖者的咨詢,并由資深專家耐心給予解答,護理人員還為肥胖者進行了血樣采取。


【肥胖知識鏈接】
你肥胖了嗎?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已經困擾人類至少2000年,人類與卡路里也糾纏搏斗了2000年。
近20年來,我國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長,呈流行態勢。中國健康營養調查的數據顯示,從1993年至2009年的17年間,成年人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從13.4%增加至26.4%,總體呈線性增長;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從18.6%增長至37.4%,平均年增長1.1%,顯著高于超重或肥胖的增長速度。
肥胖是由于體內脂肪的體積和(或)脂肪細胞數量的增加導致的體重增加,或體脂占體重的百分比異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過多沉積脂肪所致。通常用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進行判定。BMI計算公式為體重/身高2(kg/m2)。目前我國成人BMI的切點為:18.5≤BMI<24 kg/m2為正常體重范圍,24≤bmi<28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
眾所周知,肥胖的發生常常是由遺傳、少動以及攝入過多能量共同導致的結果,但也應與病理性肥胖相鑒別,比如:類固醇性肥胖、甲狀腺功能減退性肥胖等等。肥胖患者更容易合并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高尿酸、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骨關節病以及多囊卵巢綜合癥、生育能力障礙和腫瘤,比如女性更年期后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男性的前列腺癌、腸癌等疾病。
在減重治療方面,國際上和國內專家對肥胖/超重的管理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包括生活方式(膳食和體育運動)調整、內科藥物及外科手術治療等多種手段。科學合理的營養治療聯合運動干預仍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基礎治療。多數人減重后反彈現象嚴重,所以治療后減重的維持非常重要。機體存在多種機制調控能量平衡以維持自身體重相對穩定,通常減重計劃結束后一年,大部分人會恢復已減掉體重(復重)的30%~35%,4年內基本恢復到減重前水平。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和美國醫學會雜志的2項隨機對照試驗表明,適當的干預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減重后體重的維持時間。世界胃腸病學會對肥胖管理制定的全球指南(WGO)強調,為了維持減重效果,醫務人員和營養醫師應向患者提供面對面或電話隨訪的減重維持計劃,保持與患者的規律接觸(每月或更加頻繁),幫助其進行高強度體力活動(如200~ 300 min/周),規律監測體重變化(如每周或更加頻繁),并保持低能量飲食(維持更低體重所必需)。
我院內分泌科結合多年治療合并糖尿病肥胖患者的臨床經驗,提出在糖尿病患者控制體重有效的減量節食法應用于肥胖癥人群,避免減重過快造成身體傷害,也有利于患者堅持。為患者首先設置減重目標和療程,結合運動及生活行為方式干預作為減重的基礎治療措施,并設想成立由內分泌醫師、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心理醫師等組成醫學體重管理中心,為肥胖人士制定個體化的減重方案,提高減重效果,關鍵是幫助患者避免減重后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