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在《南國今報》2013年11月25日第30版

重癥醫學科:柳州市人民醫院重癥監護病房創建于2003年底,于2009年創建重癥醫學科。ICU使用病房面積3500平方米,內設持續空氣凈化系統,每一張ICU床單元配備高端的醫療搶救設備:吊塔系統、傳呼系統、中央監護系統(可以對危重患者實施24小時不間斷的心電圖,呼吸,體溫、有創、無創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項目進行監測),進口呼吸機進行有效的呼吸支持;Picco2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系統;床旁連續腎臟替代治療儀、血液灌流器;帶體外起搏除顫監護儀、心電圖記錄儀、進口纖維支氣管鏡、床旁影像、注射泵、升降溫儀(毯)、ICU專用床等,強有力的保障了危重病患者的生命安危,為名副其實的“生命島”。重癥醫學科擁有一支高素質,經過專科培訓、高效、反應迅速的醫療團隊,擁有較強的多科協作能力。作為柳州市的一個最具實力、最具規模的大型綜合性重癥監護室之一,柳州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與全院各專業科室強強聯合,不僅擔負院內急危重癥病患的急救工作,同時還擔負著柳州市桂中地區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
學科帶頭人:王曉源,重癥醫學科主任,副主任醫師,1995畢業于廣西醫科大學,2002年完成廣西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課程。從事重癥醫學臨床研究、教學和科研工作10余年,現任中華醫學會廣西分會重癥醫學學會常委、柳州市重癥醫學質量控制中心常務副主任、柳州市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曾作為交流學者赴德國瑪麗醫院呼吸科及ICU交流學習。在呼吸急危重癥、外科術后監護、外科急危重癥的救治等方面具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桂中地區重癥醫學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近年來獲3項廳市級科研成果獎。主持廳市級科研課題2項,參與省市級科研課題3項;先后榮獲柳州市“杰出青年崗位能手”、“五一巾幗標兵”等稱號;2011年因成功參與搶救空軍飛行員被柳州市政府記個人“三等功”。
給患者第二次生命
王曉源說,對每一個需要住進來的患者,重癥醫學科連同其它臨床科室的醫護人員都會強強聯手、竭盡全力為患者救治,每次將患者從死神手中搶回來,就算再苦再累也欣慰,若患者未能搶救成功,她們也一樣會難過傷心。
2011年4月13日,空軍航空兵某部在組織空戰對抗飛行訓練時,因遭遇特情,飛行員跳傘后身受重傷。事發后轉送柳州市人民醫院進行手術治療,醫院調集了全院最精干的醫護人員、啟用了最先進的醫療設備,全力搶救受重傷飛行員,重癥醫學科也在搶救飛行員事件中立下赫赫戰功,讓飛行員徐守太在身受多處重傷的情況下,在重癥醫學科只用了15天的住院時間渡過了危險期,于4月28日順利轉出監護室進入康復治療階段。
2011年12月底,在柳州某醫院治療的“廣西第一胖”溫必善,出現了呼吸、心臟和多種臟器衰竭,情況十分危急,希望轉到柳州市人民醫院救治。擔架不夠寬,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不怕苦不怕累,找來床單做成“簡易擔架”將患者運送回醫院;病床也不夠寬,只能在床邊擺上凳子搭手;由于溫必善470斤的體重,導致皮膚脂肪太厚而找不到淺表靜脈,為了給他輸液,醫務人員只能采取“靜脈切開置管”方式建立靜脈輸液通道,;當時溫必善的情況十分危急,呼吸困難,長時間缺氧,重癥醫學科的醫務人員面對這么一個肥胖患者,想方設法為其進行呼吸支持、抗心衰以及科學的營養代謝治療,前后歷時近一個月,終于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由于治療方案得當,護理到位,溫必善的病情大為好轉,出院時不僅體重減輕了近100斤,整個人的精神面貌也好多了。
“是他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多少位在死亡線上掙扎過的患者回到了生活的原軌道,他們回過頭來對重癥醫學科的精湛技術以及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都贊不絕口。
記者:重癥醫學科接診的都是急危重患者,很多情況下是“關起門”工作的,你們如何讓家屬放心地把患者交給你們?
王曉源:重癥監護室是一個特殊的科室,一般情況下,家屬是看不到里面的搶救情況的。這里是醫務人員為病人生命進行最后一搏的地方,病人病情惡化快、搶救風險高,工作緊張,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很大。這不僅需要科室有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質量控制指標、還需要醫務人員有高度的自覺性及責任感,同時也需要患者及家屬對醫務人員有高度的信任度。
為了贏得患者家屬的信任,我們還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溝通和探視制度,主管的醫師會非常細致耐心地與家屬進行交流,給家屬詳細講解治療方案、醫療費用支出情況,患者的病情等等。正是因為如此,從開科到現在,近4年來,我們科室沒有發生過一起醫療事故,也沒有過一起醫療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