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IBD)既往在中國罕見,但是,近30年來,由于國人的飲食習慣、生活節奏以及環境等明顯改變,中國IBD的發病率快速增長,以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增長最快,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消化系統常見疑難疾病之一,是消化系統疾病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的重點、熱點和難點。
今天,柳人醫消化內科的專家帶您認識炎癥性腸病。
Q:什么是炎癥性腸病?
A:IBD是一種病因尚未闡明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炎癥可能只位于消化道的一部分,例如在大腸(結腸),也可能出現在消化道的任何部分,從口腔到肛門。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兩種類型,UC發生于結腸,特征為粘膜層炎癥。CD的特征為透壁性炎癥,可發生于從口腔到肛周區域的消化道任意部分。
Q:為什么會得炎癥性腸病?
A: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近年來出現的許多推論并沒有明確的結果,比如吃精制糖、喝巴氏殺菌奶、吃冷凍食品、使用牙膏、接種麻疹疫苗,這些只是其中的幾項。科學家們經過研究認為,環境因素、個人遺傳因素、腸道微生態、免疫系統以及共同造成了一場導致炎癥性腸病的“完美風暴”。
Q:IBD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A: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腸道外的表現包括眼部病變、皮膚病變、關節病變等。
Q:需要做哪些檢查來確診IBD?
A:IBD的診斷依據應根據患者有相應的臨床表現(如腹痛、慢性間歇性腹瀉),并且影像學、內鏡和或組織學檢查發現消化道節段性、透壁性炎癥。如果您有腹痛、慢性腹瀉或貧血、體重下降等癥狀,并且有炎癥性腸病家族史,醫生懷疑您可能患有炎癥性腸病,醫生會建議您做如下檢查進一步明確:血液和大便化驗、胃鏡、腸鏡、膠囊小腸鏡、經肛(或經口)小腸鏡檢查、CTE或MRE檢查及病理檢查。總之,IBD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內鏡及影像、病理等進行全面的評估和鑒別,是一個需要多學科共同討論和決策的過程。
Q:藥物治療有哪些?
A:炎癥性腸病的藥物治療選擇非常多,究竟選擇什么治療與您具體的疾病類型(克羅恩病還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病變范圍、疾病活動程度有關,另外藥物副作用、使用的便宜性、藥物價格等也是我們在制定治療方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因此,藥物的選擇是需要綜合多方因素、醫患共同參與制定的過程。目前IBD治療的選擇有氨基水楊酸鹽、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等。
Q:如果病情好轉,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發作了,還需要終身用藥嗎?
A:需要。首先,炎癥性腸病的治療類似于高血壓病、糖尿病,需要通過長期服藥來控制疾病帶來的不良后果;在服藥后血糖、血壓控制良好,停藥之后血糖和血壓可能就會出現反彈,腸道炎癥也是類似的,在停用藥物后,原本控制得很好的腸道炎癥可能會卷土重來。其次,停藥后,就算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消化道也有潛在的炎癥,在慢慢的侵蝕我們的消化道、甚至腸道之外的其它器官,如果長期置之不理,消化道的炎癥就會逐步加重,甚至有可能轉為重度,那么就會面臨著外科手術、消化道癌變、接受激素治療等風險,嚴重者會切除腸段,甚至會有生命危險。通過研究發現,持續使用藥物的患者復發情況少,這反而可能降低醫療費用,并且可以提高生活質量。
Q:炎癥性腸病患者真的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嗎?
A:在藥品說明書和疫苗指南中均表明炎癥性腸病患者不應接受活疫苗接種,以免增加感染風險。但炎癥性腸病患者可以接種滅活疫苗,包括重組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并且,即使使用了免疫抑制劑或生物制劑,接受滅活疫苗也是比較安全的。
根據國際炎癥性腸病研究組織(IOIBD)的專家意見,這目前我國已有5款新冠滅活疫苗都可以安全地用于IBD患者,包括那些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生物制劑的患者,并且建議接種時機應該越早越好,而不應該因為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而延遲疫苗接種。
全民接種新冠疫苗已成為抗擊新冠疫情的大方向,疫苗種類也將有更多的選擇,我們不能忽視IBD患者等特殊群體的接種需求。但要注意的是,以下情況建議暫緩接種新冠疫苗(具體以疫苗說明書為準):
1.對疫苗中任何成分過敏者。
2.急性中重度活動期的炎癥性腸病患者。
3.確診患有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淋巴瘤、白血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