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關節置換機器人的輔助下,柳州市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團隊順利為徐女士、覃女士(化名)完成了1例外側單髁關節置換手術和1例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的成功開展,標志著醫院在關節置換領域邁入人工智能化時代,能為廣大膝關節疼痛患者提供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個性化的診療方案。
“我又可以去跳舞啦!”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老年人膝關節疼痛的一大病因,困擾無數老年患者,59歲的徐女士就一直被該病困擾,出現膝關節疼痛、行走困難的情況。通過X線及磁共振檢查,醫生發現徐女士為膝關節外側盤狀半月板撕裂后局部常年受應力刺激,關節外側軟骨磨損所致的膝關節外側間室骨性關節炎。考慮徐女士膝關節的韌帶及內側間室軟骨完好,僅為膝關節外側間室的軟骨磨損,科室決定實施膝關節外側單髁關節置換術,在解決徐女士膝關節疼痛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正常膝關節結構的損傷,實現術后快速康復、減少疼痛的目的。

醫生介紹,徐女士的這場手術,能否精確完成術前設計,恢復膝關節正常的關節線高度和下肢的力線是手術的重點。術前在手術機器人智能系統上根據患者下肢的CT測量數據進行一系列的3D建模、數據分析、術前計算、術中計劃,最終確定假體的大小、截骨范圍、放置位置等。

術中通過手術機器人的輔助,醫生可以在機器人定位下,就像“自動駕駛”一樣,讓機器人輔助截骨、假體安裝一氣呵成,精確完成了外側單髁關節置換術,假體力線及位置良好。

術后,徐女士在柳州市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團隊的精心照料下,第二天就可下地行走。她激動地說:“感謝柳州市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的醫護團隊讓我重新能夠舒服地走路,恢復以后,我又可以去跳舞啦!”

“醫術精湛,醫德高尚!”
66歲的覃女士則是一位被類風濕性關節炎困擾的患者,在來到柳州市人民醫院就診之前,她已經嘗試了包括針灸、吃中藥、小針刀等各種辦法,但膝關節的疼痛還是不斷加重,近段時間甚至已經不能走路,必須拄拐才能勉強下地。
運動醫學科團隊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全面的探討,結合患者實際病情,決定為其實施“機器人輔助下全膝關節置換術”。

術前,手術團隊將患者的下肢CT數據錄入機器人系統后,運用計算機對假體的位置及型號參數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和模擬,術中再次對患者的下肢力線及軟組織張力進行了實時校對和調整。在機械臂連接的專用工具輔助下,最終成功將假體植入,并獲得了較好的軟組織張力平衡和活動度,同時糾正了患者的下肢力線。
術后,覃女士恢復良好,還送來了寫著“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錦旗表示感謝。

從置換到“智”換,精確至毫米級別
膝關節是人體最復雜、負重最大的關節,在所有的關節里,膝關節最容易出現病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和繼發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畸形等,嚴重者可完全無法行走,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并給家庭帶來較大負擔。
目前,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治療嚴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方式。關節置換可以根據關節的病損程度,定制個性化的關節治療方案。早期的單間室骨性關節炎可以通過創傷較小的半微創手術膝關節單髁置換;終末期的骨關節炎可以行全膝關節表面置換。
醫生介紹,機器人手術離不開主刀醫生的手術設計和規劃,但它的精確性卻是人類無法企及的。常規膝關節置換手術時,為了手術視野最佳,通常通過瞄準器來定位,而手術機器人通過機器人輔助定位,不需要額外安裝瞄準器,可以將截骨的誤差控制到毫米級別,關節傾斜角度精確到1度標準。對于患者而言,“機器人輔助手術”出血少、創傷小,降低了手術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有效提升了假體安裝的穩定性;就術后康復而言,住院時間、術后康復周期較前明顯縮短,疼痛感明顯減少,體驗感更好。

近年來,柳州市人民醫院骨科在人工智能領域深耕細作,將先進的智能化技術應用于臨床,已順利開展機器人輔助下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單髁關節置換手術、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骨盆骨折微創手術、髖臼骨折閉合復位內固定手術等。未來,骨科將繼續以“機器人手術”為契機,全面推進健康管理日常化、創傷微創化,帶動骨科向數字化、精確化、安全化、個性化、智能化發展,造福更多骨科疾病患者。